子宫肉瘤可能由激素水平异常、基因突变、长期雌激素刺激、盆腔放射治疗史、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激素治疗等方式干预。
雌激素与孕激素比例失衡可能刺激子宫内膜异常增生。临床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或绝经后出血,需通过血清激素检测评估。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体重、减少高脂肪饮食有助于降低风险。
TP53、PTEN等抑癌基因突变与子宫平滑肌肉瘤发生相关。这类肿瘤生长迅速,常伴盆腔压迫症状。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靶向药物如帕唑帕尼可用于特定基因突变患者。
未对抗的雌激素暴露超过5年会使风险增加3倍。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持续子宫内膜增厚。建议定期超声监测,必要时采用孕激素周期治疗。
既往接受过盆腔放疗者可能在10-20年后发生辐射相关肉瘤。这类肿瘤对常规化疗耐药率高,需广泛子宫切除术联合异环磷酰胺化疗方案。
李-佛美尼综合征患者存在种系TP53突变,其40岁前发病风险达25%。这类患者需从20岁开始每年进行盆腔MRI筛查,必要时预防性子宫切除术。
日常需保持BMI<25并每周进行150分钟有氧运动,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限制红肉摄入。术后患者应进行盆底肌训练,放疗期间使用阴道扩张器预防粘连。出现阴道排液增多或下腹坠胀感应及时复查PET-CT,五年生存率随分期不同波动于15%-70%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