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缺血可能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外伤性血管损伤等原因引起。
动脉粥样硬化是下肢缺血最常见原因,脂质沉积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长期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会加速斑块形成。典型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行走时小腿肌肉疼痛需休息缓解。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戒烟、低脂饮食,严重者需进行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
心房颤动或静脉血栓脱落可能阻塞下肢动脉,突发剧烈疼痛伴皮肤苍白、无脉。急性期需溶栓治疗,常用尿激酶、阿替普酶,慢性期服用华法林抗凝。长期卧床、口服避孕药人群需警惕深静脉血栓风险。
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可破坏血管结构。青年患者出现对称性肢端发冷、溃疡时需排查。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可控制炎症,严重缺血需血管旁路移植术。
长期高血糖损伤微小血管,足部出现针刺感、温度觉减退。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可延缓进展,合并感染时需清创联合高压氧治疗。每日检查足部皮肤,选择透气鞋袜预防溃疡。
骨折碎片压迫、医源性导管损伤均可导致血管断裂。明确外伤史后需紧急血管造影,根据损伤程度选择血管吻合或人工血管置换。康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超声监测血流情况。
下肢缺血患者需保持适度步行锻炼促进侧支循环,饮食推荐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冬季注意肢体保暖,睡眠时抬高床尾15厘米改善静脉回流。出现静息痛、趾端发黑等Ⅲ期以上缺血表现时需立即血管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