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退缩可能由刷牙方式不当、牙周疾病、牙齿排列异常、咬合创伤、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横向用力刷牙或使用硬毛牙刷会机械性磨损牙龈边缘。长期采用错误刷牙方式可导致牙颈部楔状缺损并伴随牙龈退缩,典型表现为牙齿敏感、牙根暴露。建议改用巴氏刷牙法,选择软毛牙刷并控制刷牙力度。
慢性牙周炎是病理性牙龈退缩的主要诱因,可能与牙菌斑堆积、免疫反应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牙龈出血、牙周袋形成。需通过龈下刮治控制感染,严重者可辅以盐酸米诺环素、甲硝唑等药物。
排列不齐的牙齿会因骨壁薄弱导致牙龈组织支持不足。前牙唇向倾斜时更易发生局部牙龈退缩,常伴有牙齿松动。正畸治疗可改善牙齿位置,早期干预能阻止退缩进展。
夜磨牙或紧咬牙产生的异常咬合力会破坏牙周组织。这种机械性刺激可能引发局限性牙龈退缩,多伴随牙齿磨损、颞下颌关节不适。佩戴咬合垫能有效分散咬合压力。
某些基因变异会导致牙龈组织先天性薄弱。这类患者牙龈退缩进展较快,往往在青年期即出现多牙位退缩,可能伴有结缔组织异常。需加强口腔卫生监测并定期进行专业洁治。
日常需避免摄入过酸食物如柑橘类水果,采用含氟牙膏配合牙线清洁,每年进行两次牙周检查。存在明显牙龈退缩者可考虑游离龈移植术或结缔组织移植术,咀嚼时注意双侧均衡用力,吸烟者需及时戒烟以改善局部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