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需就诊妇科或生殖医学科,部分复杂病例需联合疼痛科、普外科等多学科会诊。
1、妇科:
妇科是首诊科室,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初步诊断。典型症状包括进行性痛经、性交痛、不孕,医生可能建议腹腔镜检查确诊。治疗方案包括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类药物如地诺孕素,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如亮丙瑞林。
2、生殖医学科:
合并不孕患者需转诊生殖医学科评估卵巢储备功能。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辅助生殖技术,如控制性超促排卵联合宫腔内人工授精,或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能影响卵泡发育,需个体化制定促排卵方案。
3、疼痛科:
顽固性盆腔疼痛患者可转诊疼痛科。神经阻滞疗法如腹下神经丛阻滞能缓解慢性疼痛,射频消融术适用于特定神经痛病例。疼痛科医生会联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或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
4、普外科:
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出现肠梗阻症状时需普外科会诊。手术方式包括肠段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术前需进行肠道准备。直肠阴道隔病灶可能需联合妇科医生进行经腹或腹腔镜手术。
5、中医科:
中医辨证分型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等证型,治疗采用活血化瘀法。常用方剂如少腹逐瘀汤、桂枝茯苓丸,可配合艾灸关元穴、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选择子宫、次髎等穴位,需持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
日常饮食建议增加ω-3脂肪酸摄入如深海鱼类,减少红肉及反式脂肪。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瑜伽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经期疼痛。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CA125及超声,监测复发情况。痛经加重或异常出血应及时复诊,药物治疗期间注意肝功能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