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是指肝脏功能严重受损,无法维持正常代谢、解毒、合成等生理功能的状态,可能由病毒性肝炎、药物中毒、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人工肝支持、肝移植等方式干预。
1、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常见病因,可能与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有关,通常表现为黄疸、腹水、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抗病毒治疗需使用恩替卡韦、索磷布韦、干扰素等药物,同时需监测病毒载量变化。
2、药物中毒: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或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可能导致肝细胞坏死,通常伴随恶心、意识模糊等症状。急性期需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严重时需进行血浆置换清除毒素。
3、酒精性肝病:长期酗酒导致脂肪变性、肝纤维化,可能与乙醇代谢产物损伤线粒体功能有关。戒酒是核心措施,需补充B族维生素和蛋白质,晚期可能出现肝性脑病需限制蛋白摄入。
4、自身免疫性肝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引发炎症,常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表现为皮肤瘙痒、碱性磷酸酶升高。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可控制病情,熊去氧胆酸能改善胆汁淤积。
5、代谢异常:威尔逊病或血色素沉着症等遗传病导致铜/铁沉积损伤肝脏,需采用青霉胺驱铜治疗或定期放血祛铁,伴随肝硬化时需评估肝移植指征。
肝功能衰竭患者需严格限制动物脂肪摄入,优先选择鱼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每日食盐控制在3克以内。卧床期可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恢复期采用八段锦等低强度训练改善循环。护理重点包括监测意识状态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预防压疮,出现扑翼样震颤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