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通过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镇痛药物、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过敏反应、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滴耳液:细菌感染是中耳炎常见病因,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环丙沙星滴耳液能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使用前需清洁外耳道,每日3-4次,疗程通常持续7-10天。避免使用过期产品或与他人共用滴耳液。
2、口服抗生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需全身用药,阿莫西林、头孢克肟、阿奇霉素可覆盖常见致病菌。治疗期间需完成整个疗程,过早停药易导致细菌耐药。儿童患者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胃肠道反应。
3、镇痛药物:鼓膜充血肿胀引发疼痛,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可缓解症状。这类药物同时具有抗炎作用,但不宜长期使用。服药期间避免饮酒,胃溃疡患者需谨慎选择剂型。
4、抗组胺药:过敏因素导致的中耳炎,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苯海拉明能减轻黏膜水肿。这类药物可能引起嗜睡副作用,驾驶员或高空作业者应选择非镇静类抗组胺药。合并鼻塞时可配合鼻腔冲洗。
5、糖皮质激素:顽固性炎症或免疫因素参与时,泼尼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可短期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控制疗程,长期使用可能抑制肾上腺功能。糖尿病患者用药期间需加强血糖监测。
治疗期间保持耳道干燥,游泳时使用防水耳塞。饮食宜清淡,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绿色蔬菜摄入。避免用力擤鼻,乘坐飞机时可咀嚼口香糖平衡中耳压力。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高热、听力下降需及时耳鼻喉科就诊,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或鼓室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