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病可通过免疫抑制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监测及肝移植等方式控制病情。该病通常由遗传易感性、环境触发因素、免疫调节异常、病毒感染及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乏力、黄疸、肝区不适、皮肤瘙痒及腹水等症状。
1、免疫抑制治疗: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等药物可抑制异常免疫反应。治疗需根据肝功能指标调整剂量,长期用药需监测骨质疏松、感染等副作用。合并胆汁淤积时联合熊去氧胆酸改善胆汁代谢。
2、对症支持治疗:针对并发症采取干预措施,皮肤瘙痒可用考来烯胺吸附胆汁酸;腹水患者限制钠盐摄入并配合利尿剂;骨质疏松者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严重门脉高压需内镜下套扎或分流术。
3、生活方式调整:严格戒酒避免肝脏二次损伤,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1.2-1.5g/kg体重。适量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保证23点前入睡有助于免疫系统修复。
4、定期监测随访:每3-6个月检测ALT、AST、IgG水平及抗核抗体滴度,超声检查观察肝脏形态变化。育龄期女性需在病情稳定期计划妊娠,妊娠期间每月复查肝功能。
5、终末期肝移植:当出现肝性脑病、顽固性腹水或MELD评分>15分时考虑肝移植。术后需终身服用他克莫司等抗排斥药物,5年生存率可达70%-80%。移植后仍需监测自身抗体以防复发。
日常饮食推荐高纤维的燕麦、荞麦等全谷物,搭配清蒸鱼、豆腐等优质蛋白。避免腌制食品及动物内脏,每日饮水1500-2000ml。太极拳、八段锦等柔缓运动可改善肝区血液循环。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免疫功能平衡,病情变化时及时至肝病专科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