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可能由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饮用不洁水源、接触感染者分泌物、生食海鲜、卫生条件差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接种疫苗、对症治疗、隔离防护、饮食管理、环境消毒等方式干预。
1、食物传播:甲肝病毒常通过被粪便污染的食物传播。贝类、生菜、水果等未充分清洗或加热的食物易携带病毒。建议避免生食,食物需彻底煮熟,处理食材前用肥皂洗手。
2、水源感染: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源是主要传播途径。洪水后井水污染、旅游区水质不达标等情况风险较高。煮沸饮用水至少1分钟,或使用正规瓶装水可有效预防。
3、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感染者粪便或分泌物可能造成传播。共用毛巾、餐具或性接触均为高风险行为。感染者应单独使用卫浴用品,接触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清洁环境。
4、海鲜风险:生蚝、蛤蜊等滤食性贝类易富集水中病毒。生食或半生海鲜可能引发感染。选择经辐照处理的贝类,烹饪时保证中心温度达到90℃持续90秒。
5、卫生缺陷:不良卫生习惯会加剧病毒扩散。便后不洗手、粪便污染土壤等情况需警惕。集体机构应配备充足洗手设施,腹泻患者需暂停食品加工工作。
预防甲肝需注重饮食卫生与个人防护。日常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绿色蔬菜摄入,适量运动增强免疫力。出现黄疸、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隔离治疗至传染期结束。患者衣物需60℃以上高温清洗,居住环境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疫苗接种可提供长期保护,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补种加强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