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疼痛主要集中在盆腔区域,可能表现为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排便痛以及放射痛。疼痛程度与病灶位置相关,典型症状随月经周期呈现规律性变化。
1、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典型的疼痛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多始于月经来潮前1-2天,持续至整个经期。异位内膜受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局部组织产生前列腺素,引发子宫强烈收缩。热敷下腹部、服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症状,严重者需采用激素治疗抑制异位内膜活性。
2、性交痛:约40%-50%患者出现深部性交痛,多见于子宫直肠陷凹或骶韧带病灶。性交时阴茎碰撞或牵拉含有异位内膜的组织,导致锐痛或钝痛。改变性交体位可减轻冲击,盆底肌放松训练有助于降低肌肉紧张度,顽固性疼痛需考虑腹腔镜手术切除病灶。
3、慢性盆腔痛:非经期持续性下腹坠胀感或隐痛,与盆腔粘连、炎症反应有关。异位内膜分泌的炎性因子刺激腹膜神经末梢,形成慢性疼痛。规律有氧运动如游泳、瑜伽可促进内啡肽分泌,盆底生物反馈治疗能改善神经肌肉协调性。
4、排便痛:直肠或乙状结肠受累时,月经期排便出现刀割样疼痛,可能伴随里急后重感。异位内膜浸润肠壁导致局部水肿,粪便通过时产生机械性刺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直肠黏膜保护剂如美沙拉嗪可减轻炎症反应。
5、放射痛:病灶压迫坐骨神经或闭孔神经时,疼痛向腰骶部、大腿内侧放射。巨大卵巢巧克力囊肿或深部浸润型病灶可能侵犯神经丛。神经阻滞治疗可暂时缓解症状,根治需手术清除异位病灶并松解神经粘连。
疼痛管理需结合个体症状特点,建议记录疼痛日记明确触发因素。地中海饮食模式可降低炎症水平,每周3次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症状持续加重或影响生活质量时,应及时进行盆腔超声或MRI检查评估病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