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可通过营养支持、补液治疗、药物降温、物理降温、感染控制等方式缓解。发热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脱水、免疫反应、代谢紊乱等原因引起。
1、营养支持:发热时机体代谢加快,可适当补充葡萄糖、维生素C、电解质等营养素。营养液适用于无法经口进食或存在营养不良风险者,但需医生评估后使用。普通发热患者优先选择口服补液盐或清淡流质饮食。
2、补液治疗:持续高热易导致脱水,静脉输注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成人每日补液量建议2000-3000ml,儿童按体重计算。伴随呕吐腹泻时需增加补液量,必要时监测尿量及电解质水平。
3、药物降温:体温超过38.5℃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细菌感染需联用抗生素,病毒感染则以对症治疗为主。用药需间隔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4、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可辅助降温,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区域。酒精擦浴可能引起寒战反应,婴幼儿禁用。保持室温22-24℃,衣着宽松透气。
5、感染控制: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体温超过40℃需排查肺炎、尿路感染等病理性因素。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测可鉴别感染类型。结核病、伤寒等特殊感染需规范抗感染治疗。
发热期间建议少量多餐,选择米粥、面汤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适当饮用淡盐水或鲜榨果汁补充电解质。保持每日1500-2000ml饮水,体温每升高1℃需额外增加500ml。恢复期可进行散步、拉伸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