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可通过物理遮挡、化学防晒剂、避免强光时段、晒后修复、饮食调节等方式保护皮肤。紫外线暴露可能由户外活动、光敏性药物、皮肤屏障受损等因素引起。
1、物理遮挡:遮阳伞、宽檐帽、防晒衣等织物能直接阻挡紫外线。选择UPF50+的防晒衣物,覆盖面积需超过70%体表。墨镜需标注UV400防护标识,镜片以灰色、茶色为佳。
2、化学防晒:含二氧化钛、氧化锌的物理防晒霜适合敏感肌,阿伏苯宗、奥克立林等化学防晒剂需提前20分钟涂抹。每2小时补涂一次,游泳后需立即重涂。SPF30-50的防晒霜可阻隔97%-98%的UVB。
3、时段选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需减少外出。阴天仍有80%紫外线穿透云层,冬季雪地反射会使紫外线强度增加50%。树荫仅能过滤50%左右的紫外线辐射。
4、晒后修复:冷敷可缓解灼热感,芦荟凝胶含多糖成分能促进皮肤修复。维生素E乳膏可中和自由基,烟酰胺护肤品能减少黑色素转移。出现水疱需就医处理,避免抓挠脱皮部位。
5、饮食辅助:每天摄入10mgβ-胡萝卜素可提升皮肤抗光能力,番茄红素通过干扰自由基链反应减少光损伤。三文鱼富含的omega-3能减轻紫外线诱导的炎症反应,绿茶多酚可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
日常需建立防晒习惯,阴天室内也应涂抹防晒霜。驾车时注意车窗仅能阻挡UVB,UVA仍会穿透玻璃。长期防晒可延缓光老化,预防日光性角化病等癌前病变。结合有氧运动增强皮肤代谢能力,游泳后需特别注意补涂防水型防晒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