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可能对胎儿和新生儿造成垂直传播风险、发育异常、早产、肝功能损伤、新生儿感染等影响。
1、垂直传播风险: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播给胎儿。母婴传播率与母亲病毒载量相关,高病毒载量者需在孕晚期接受抗病毒治疗降低风险,新生儿出生后需立即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2、胎儿发育异常:病毒性肝炎可能导致胎盘功能减退,影响胎儿营养供应。孕妇需加强产前监测,通过超声评估胎儿生长情况,必要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如补充维生素K改善凝血功能。
3、早产风险增加:肝炎活动期可能诱发宫缩导致早产。建议孕中晚期卧床休息,监测宫缩情况,出现规律宫缩需及时就医。阿托西班等宫缩抑制剂可用于预防34周前的早产。
4、新生儿肝功能损伤:病毒直接侵袭可导致新生儿黄疸、肝肿大。出生后需监测胆红素水平,光疗治疗黄疸,严重者需进行血浆置换。母乳喂养需根据母亲病毒载量评估安全性。
5、慢性感染风险:未经免疫预防的乙肝病毒感染新生儿90%会转为慢性。除标准免疫接种外,高暴露风险新生儿需在出生12小时内完成主动被动联合免疫,后续定期检测乙肝两对半。
孕妇应保持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豆制品,避免油腻食物加重肝脏负担。适度进行孕妇瑜伽、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和病毒载量。分娩方式需根据肝功能及产科指征综合评估,优先选择可降低母婴传播风险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