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南 > 资讯详情

腹内疝有什么类型

发布时间:2025-04-06 13:15 相关企业:复禾医药

腹内疝可分为先天性腹内疝、后天性腹内疝、创伤性腹内疝、医源性腹内疝和特殊类型腹内疝。

1、先天性腹内疝:

先天性腹内疝由胚胎发育异常导致,常见类型包括网膜孔疝、十二指肠旁疝和盲肠周围疝。这类疝气多因肠系膜或腹膜存在先天缺损,使肠管突入异常解剖间隙形成。患者可能表现为间歇性腹痛、呕吐等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婴幼儿期即可发病,需通过腹部CT或造影检查确诊。

2、后天性腹内疝:

后天性腹内疝多继发于腹腔粘连、肠系膜缺损等获得性因素,常见于腹部手术后或腹腔感染患者。肠管通过异常的解剖孔隙形成疝囊,可能伴随肠扭转或绞窄性肠梗阻。典型症状包括突发剧烈腹痛、腹胀及停止排便排气,需紧急手术解除嵌顿。

3、创伤性腹内疝:

创伤性腹内疝由腹部钝器伤或穿透伤导致,常见于车祸、坠落等外伤后。暴力作用使肠管突破薄弱腹膜形成疝,可能合并肠系膜血管损伤。这类疝气起病急骤,常伴有血性腹水或休克表现,需立即行剖腹探查术修复缺损。

4、医源性腹内疝:

医源性腹内疝是腹腔手术并发症,多见于胃旁路术、Roux-en-Y吻合术后。手术造成的肠系膜裂隙未妥善关闭时,肠管可能疝入形成内疝。患者术后出现餐后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需通过增强CT明确疝环位置后行腹腔镜修补。

5、特殊类型腹内疝:

特殊类型包括闭孔疝、会阴疝等罕见类型,多发生于盆底肌肉薄弱的中老年女性。疝内容物多为小肠或乙状结肠,可能压迫闭孔神经引起大腿内侧放射痛。这类疝气易发生绞窄,确诊后需采用网片加强修补术治疗。

腹内疝患者术后需保持低纤维饮食2-4周,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避免食用豆类、洋葱等产气食物。恢复期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和盆底肌锻炼,6周内禁止提重物及剧烈运动。日常注意观察排便情况,若出现持续腹痛或发热需及时复诊。建议每3个月复查腹部超声,1年内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如深蹲、仰卧起坐等。

上一篇:盐酸米安色林片的吃法 下一篇:如何防止老年人腱鞘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