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M检查可通过表面麻醉、探头放置、图像采集、数据分析、报告生成等步骤完成。UBM通常用于眼前段结构的显微成像,适用于青光眼、角膜疾病等诊断。
1、表面麻醉:
检查前需对患者眼部进行表面麻醉,常用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或奥布卡因滴眼液,麻醉过程约1分钟,可消除探头接触角膜时的不适感。麻醉后需确认患者无眨眼反射方可继续操作。
2、探头放置:
使用特制眼杯固定眼睑,将无菌超声耦合剂注入眼杯形成介质环境。探头以50MHz高频超声波垂直轻触角膜,需避免压迫眼球。检查过程中要求患者注视固定目标保持眼球稳定。
3、图像采集:
通过扇形扫描获取眼前段360度断层图像,包括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虹膜睫状体结构等参数。单次扫描时间约5秒,每个象限需采集3-5幅图像,异常区域需重点扫描保存动态影像。
4、数据分析:
系统自动测量前房角开放距离、小梁网厚度等量化指标,识别虹膜膨隆、睫状体囊肿等病理改变。医师需对比双侧眼数据,结合房水动态流变学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5、报告生成:
检查结果以彩色编码图与数值表格呈现,标注房角粘连范围、晶状体位置异常等关键发现。典型病例需保存动态视频记录,报告应包含与OCT检查的对比分析建议。
检查后2小时内避免揉眼,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日常需控制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增加蓝莓、胡萝卜等富含花青素的饮食。高度近视患者建议每半年复查UBM监测巩膜葡萄肿进展,合并青光眼时需配合视野检查评估视神经损伤程度。检查过程中出现眼压升高需立即中断操作并测量眼压,特殊体质者可能对耦合剂产生过敏反应需提前告知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