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痫可能由胎盘缺血、血管内皮损伤、免疫调节异常、遗传易感性、营养缺乏等因素引起,对母儿危害包括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孕妇多器官损伤、早产风险增加、围产儿死亡等。
1、胎盘早剥:
子痫前期血管痉挛导致胎盘基底膜缺血坏死,引发胎盘早剥风险升高3-5倍。孕妇可能出现突发腹痛伴阴道流血,胎儿易发生急性缺氧。需立即终止妊娠,必要时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或剖宫产术。
2、胎儿生长受限:
子宫胎盘血流灌注不足使胎儿长期处于慢性缺氧状态,约30%病例出现出生体重低于同孕龄第10百分位。孕妇需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奶,配合低分子肝素改善微循环,每周超声监测胎儿脐血流参数。
3、多器官损伤:
全身小动脉痉挛可造成孕妇脑水肿、肝功能异常AST>70U/L、肾功能损害肌酐>97μmol/L。硫酸镁解痉治疗同时需限制每日钠盐摄入<5g,动态监测24小时尿蛋白及眼底变化。
4、早产风险:
病情进展需医源性早产占比达15-20%,孕34周前需完成促胎肺成熟治疗。新生儿科团队提前介入,使用地塞米松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
5、围产儿死亡:
重度子痫导致死胎发生率约2-8%,与胎盘功能急性衰竭相关。建议孕32周起每日胎动计数,异常时立即行生物物理评分,必要时紧急剖宫产挽救胎儿。
子痫孕妇需严格实施低盐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钙剂1000mg、维生素D400IU,保持左侧卧位改善胎盘血流。孕20周后每周监测血压波动,体重增长控制在0.5kg/周以内。出现持续头痛、视物模糊或上腹痛等预警症状时需即刻住院治疗,适时终止妊娠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措施。产后继续监测血压至12周,有子痫病史者再次妊娠需孕前接受抗凝治疗和营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