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接触被污染的食物、水源或物品可能造成感染。
甲型肝炎病毒通过感染者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源或食物后经口摄入传播。生食受污染的贝类海鲜、未洗净的蔬菜水果是常见传播媒介。密切接触感染者排泄物或生活用品也可能导致间接传播。
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居民、旅行者、男男性行为者、吸毒人员感染风险较高。集体生活场所如学校、军营易发生聚集性传播。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后症状可能更严重。
接种甲肝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手段,建议高危人群定期接种。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海鲜,饮用煮沸水。接触可疑污染物后需用肥皂彻底洗手,对感染者餐具进行高温消毒。
急性期患者需隔离治疗至黄疸消退后1周。患者粪便需用漂白粉消毒处理,衣物床单应单独清洗。家庭成员应避免共用餐具,接触患者后需严格洗手。
感染后2-6周可能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典型表现为黄疸。儿童常表现为无症状感染,成人症状通常更明显。血液检测抗-HAV IgM抗体可确诊。
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蛋白质有助于肝脏修复。适度运动可增强免疫力,但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出现持续乏力、尿色加深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重型肝炎。注意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可疑食物能有效切断传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