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发热可能由环境高温、脱水、病毒性感冒、细菌感染、中暑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补液、抗病毒治疗、抗生素治疗、紧急救治等方式应对。
1、高温环境:长时间暴露于烈日或密闭高温环境会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出现低热症状。建议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用湿毛巾冷敷额头、腋窝等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保持环境温度在26℃左右有助于缓解症状。
2、体液流失:夏季汗液蒸发量增加而未及时补水时,可能引发脱水热。每小时应补充200-300ml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观察尿液颜色保持淡黄色为宜。西瓜、黄瓜等高水分食物可辅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病毒感染:空调房内外温差过大易导致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感染。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伴咽痛咳嗽,可选用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不少于2小时。
4、细菌感染:进食变质食物可能诱发沙门氏菌、志贺菌等肠道感染,出现持续发热伴腹泻。需进行血常规及粪便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择阿奇霉素、头孢克肟等抗生素。处理食材时应做到生熟分开,海鲜类需彻底加热。
5、热射病症: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可能引发核心体温超过40℃的致命性中暑。立即采用冰袋颈部动脉冷敷,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在救护车到达前可将患者浸泡在15-20℃冷水中,注意监测意识状态和呼吸情况。
预防夏季发热需注意保持每日1500-2000ml饮水,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间户外活动。饮食宜选择绿豆汤、苦瓜等清热解暑食材,运动后及时更换汗湿衣物。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定期清洗滤网防止病原微生物滋生。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伴有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