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性白内障可通过佩戴防护眼镜、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定期复查、避免辐射暴露等方式治疗。该疾病通常由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紫外线辐射、红外线辐射、微波辐射、放射性物质辐射等原因引起。
1、防护措施:减少辐射暴露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从事辐射相关工作时应佩戴专业防护眼镜,避免直视强光源。户外活动建议选择UV400防护级别的太阳镜,镜片颜色以茶褐色或灰色为佳,能有效过滤99%紫外线。
2、药物治疗:早期患者可尝试抗氧化剂延缓病情进展。常用药物包括谷胱甘肽滴眼液、吡诺克辛钠滴眼液和苄达赖氨酸滴眼液。这些药物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晶状体蛋白变性发挥作用,需持续使用3-6个月评估疗效。
3、手术干预:晶状体混浊影响视力时需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患者职业需求可选择单焦点、多焦点或防蓝光人工晶状体。术后需避免揉眼、剧烈运动,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滴眼液。
4、定期监测:辐射暴露人群应每半年进行裂隙灯检查、视力检查和眼压测量。特殊工种需建立职业健康档案,监测累积辐射剂量。出现视物模糊、眩光等症状应及时就诊,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5、环境控制:改善工作场所辐射防护条件,设置铅玻璃屏蔽墙,保持安全操作距离。非必要情况下避免使用紫外线消毒设备,微波设备应确保屏蔽完好。家庭环境中减少使用红外线取暖器,手机等电子设备保持30厘米以上使用距离。
日常饮食应增加蓝莓、胡萝卜、菠菜等富含叶黄素的食物,每周进行3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保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每用眼1小时休息10分钟,可配合热敷促进眼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