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钙化灶指肝脏组织内出现的钙盐沉积现象,可能由既往感染、血管病变、代谢异常、寄生虫感染、肿瘤等因素引起。
既往肝炎或肝脓肿治愈后,局部坏死组织被钙盐替代形成钙化灶。这类钙化灶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定期超声复查观察稳定性即可。
肝内血管壁因高血压或动脉硬化出现钙盐沉积,可能与全身血管老化相关。控制血压血脂、补充维生素K有助于延缓进展。
长期钙磷代谢异常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导致异位钙盐沉积。需检测血钙磷水平,针对原发病进行干预。
肝包虫病治愈后囊壁钙化是典型表现,牧区居民需排查疫区接触史。活动性感染需用阿苯达唑治疗,钙化灶本身无传染性。
肝癌、血管瘤等肿瘤内部可能出现营养不良性钙化。增强CT或MRI可鉴别性质,恶性肿瘤需手术切除或介入治疗。
日常需保持低脂饮食,限制动物内脏摄入;适度运动改善肝脏血液循环;每年进行肝脏超声和肝功能检查。钙化灶多为良性病变,但新发钙化灶或伴随AFP升高需警惕肿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