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可通过观察皮损特征、伴随症状、病程特点、过敏史排查、专业诊断等方式判断。湿疹通常由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异常反应、遗传因素、环境刺激、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
湿疹典型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急性期可见渗出倾向,慢性期呈现苔藓样变或鳞屑。皮损边界不清且对称分布,好发于面部、肘窝、腘窝等部位。瘙痒感明显,搔抓后可能出现糜烂或继发感染。
湿疹常伴随剧烈瘙痒,夜间加重影响睡眠。部分患者出现皮肤干燥脱屑、灼热感或刺痛。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烦躁哭闹、喂养困难。过敏性体质者可能合并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病史。
湿疹呈慢性复发性病程,症状时轻时重,持续超过6周可判断为慢性湿疹。气候变化、精神压力、接触刺激物等因素易诱发加重。母乳喂养婴儿多在2-3月龄首发,50%患儿5岁前可自愈。
特应性湿疹患者需排查过敏原,常见包括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吸入性过敏原,以及牛奶、鸡蛋、海鲜等食物过敏原。可通过血清IgE检测或皮肤点刺试验辅助诊断,但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皮肤科医生通过Wood灯检查、皮肤镜观察、病理活检等手段鉴别银屑病、接触性皮炎等相似疾病。诊断需符合Williams标准:瘙痒史+典型皮损形态+慢性复发过程,并排除其他瘙痒性皮肤病。
湿疹患者需避免过度清洁,沐浴水温控制在37℃以下,使用无皂基洗剂。穿着纯棉透气衣物,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饮食记录可疑致敏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Omega-3。急性期可局部冷敷缓解瘙痒,慢性期坚持使用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症状持续加重或继发感染时需及时就医,规范使用他克莫司软膏、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外用药,严重者可考虑紫外线光疗或系统性免疫调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