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热敷腹部、口服药物、调节肠道菌群等方式缓解。肠炎通常由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免疫力下降、肠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急性期选择低渣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缓解期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如蒸蛋、白粥。避免辛辣、生冷、高脂食物,减少肠道刺激。少食多餐减轻消化负担。
2、补充水分:
腹泻导致电解质流失时饮用口服补液盐,或自制糖盐水500ml温水+1.75g盐+10g白糖。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ml以上,观察尿液颜色应为淡黄色。
3、热敷腹部:
用40℃左右热水袋敷于脐周,每次15-20分钟。热敷可缓解肠痉挛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注意防止烫伤,糖尿病患者需谨慎控制温度。
4、口服药物:
细菌性肠炎可选用诺氟沙星、蒙脱石散、洛哌丁胺。蒙脱石散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建议饭后温水送服。
5、调节菌群:
持续补充益生菌1-2周,选择含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的制剂。发酵食品如无糖酸奶、泡菜可辅助维持菌群平衡,避免与抗生素同服。
肠炎恢复期建议选择低FODMAP饮食,避免洋葱、豆类等产气食物。适度进行散步、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肠蠕动。注意餐具消毒,处理食材前规范洗手。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血便、高热需及时消化科就诊。慢性肠炎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