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腕肿胀可通过抬高患肢、冷热敷交替、弹性绷带包扎、口服消炎药物、关节穿刺抽液等方式缓解,通常由运动损伤、静脉回流障碍、痛风性关节炎、感染性炎症、心力衰竭等原因引起。
1、抬高患肢:
将脚腕垫高至超过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建议平卧时用枕头垫高下肢,每日保持3-4次,每次持续30分钟。此法适用于久站久坐或轻度扭伤后的肿胀,可减少组织液渗出。
2、冷热敷交替:
急性期48小时内采用冰袋冷敷,每次15分钟间隔2小时,血管收缩可减轻充血。72小时后改用热毛巾外敷,温度不超过40℃,每日3次促进血液循环。注意糖尿病患者需避免烫伤。
3、弹性绷带包扎:
使用医用弹力绷带自足背向小腿螺旋缠绕,压力需均匀适度。包扎8小时后拆除,夜间睡眠时解除。配合踝泵运动效果更佳,每日500次屈伸动作可增强肌泵作用。
4、药物消炎: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可缓解无菌性炎症。痛风急性发作需口服秋水仙碱,细菌感染需用头孢呋辛等抗生素。严重水肿可短期服用呋塞米等利尿剂。
5、关节腔处理:
对于创伤性关节积血或化脓性关节炎,需在无菌条件下穿刺抽吸。超声引导下排出积液后,可注射玻璃酸钠润滑关节。慢性滑膜炎可考虑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
日常需控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g,增加冬瓜、薏仁等利水食物。避免穿高跟鞋或过紧鞋袜,游泳和骑自行车比跑步更适合康复锻炼。若肿胀持续超过72小时伴皮肤发亮、发热或呼吸困难,需排除深静脉血栓和心源性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