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口周皮炎可能由脾胃湿热、肺胃郁热、外感风邪、情志失调、气血不足等原因引起。
1、脾胃湿热:过食辛辣肥甘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导致湿热内生,熏蒸口周肌肤。治疗需健脾化湿,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薏苡仁、赤小豆等食疗。避免油腻甜食,适当饮用陈皮山楂茶。
2、肺胃郁热:肺胃积热上攻头面,热毒蕴结于口周。常见于长期吸烟、熬夜人群,伴随口干舌燥。可选用枇杷清肺饮清泄肺热,局部外敷金银花露。日常需戒烟限酒,增加梨子、白萝卜等清热食物摄入。
3、外感风邪:风热或风寒邪气侵袭肌表,与体内湿热相搏发为皮炎。急性期可见红肿痒痛,宜用消风散疏风止痒。注意防风保暖,发病期间避免使用刺激性护肤品,可用马齿苋煎汤冷敷。
4、情志失调:长期焦虑抑郁导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循经上扰。伴随情绪波动加重症状,治疗需疏肝解郁,选用丹栀逍遥散。保持规律作息,练习八段锦调节气机,饮用玫瑰花合欢花代茶饮。
5、气血不足:久病体虚或过度劳累致气血亏虚,肌肤失养而反复发作。常见于产后或术后人群,皮损色淡迁延不愈。需益气养血,内服归脾汤配合艾灸足三里。增加红枣、山药等补益食材,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屏障。
日常护理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牛羊肉等发物;保持规律作息,适度练习太极拳等舒缓运动;选择温和无皂基洁面产品,发作期暂停使用含氟牙膏;冬季注意口周保湿,可薄涂凡士林防护;长期反复发作需配合针灸调理,取穴以合谷、曲池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