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外周动脉因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的慢性血管病变,多发于下肢动脉,典型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远端肢体缺血。该病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血管介入、外科手术等方式干预。病因涉及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遗传因素等多重机制。
1、脂质代谢紊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内膜形成粥样斑块是核心发病机制。建议通过低脂饮食如减少动物内脏摄入、规律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改善血脂谱,必要时使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降脂药物。
2、高血压损伤:持续高压血流冲击加速血管内皮损伤。每日钠盐摄入需控制在5克以下,优先选择芹菜、海带等富钾食物,联合氨氯地平、缬沙坦等降压药物维持血压<140/90mmHg。
3、糖尿病微环境:高血糖状态促进糖基化终末产物沉积。患者需监测空腹血糖目标值4.4-7.0mmol/L,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二甲双胍、西格列汀等降糖药可协同改善血管功能。
4、吸烟诱发痉挛:尼古丁直接引起血管收缩和内膜增生。完全戒烟是首要措施,尼古丁贴片、伐尼克兰等辅助戒烟药物可提高成功率,同时需避免二手烟暴露。
5、遗传易感性: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等遗传因素增加患病风险。此类人群应更早开始动脉硬化筛查,通过踝肱指数检测、血管超声定期评估病变进展。
日常需保持每日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骑自行车、太极拳,饮食遵循"三低一高"原则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特别注意足部护理避免外伤。当出现下肢溃疡不愈或突发剧痛时需立即血管外科就诊,血管旁路移植术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可重建血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