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光眼可能由先天性房角发育异常、遗传因素、眼部外伤、葡萄膜炎、皮质激素使用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畏光流泪、眼睑痉挛、角膜混浊、眼球增大、视力下降等症状。
1、畏光流泪:光线刺激导致虹膜睫状体受压迫,患儿常出现频繁眨眼、揉眼动作。日常需避免强光直射,外出佩戴遮阳帽,室内使用柔光照明。角膜水肿时可局部冷敷缓解刺激症状。
2、眼睑痉挛:眼压升高引发三叉神经反射,表现为不自主闭眼或眼睑抽搐。轻柔按摩眶周穴位如攒竹、太阳穴可放松肌肉,湿热敷每次10分钟每日2次有助于改善循环。
3、角膜混浊:长期高眼压导致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出现毛玻璃样外观。需定期监测角膜厚度,使用渗透性眼药水如5%氯化钠滴眼液,严重者需行角膜移植术。
4、眼球增大:婴幼儿巩膜弹性较高,持续高压致眼球扩张形成"牛眼"征。每3个月测量眼轴长度,控制眼压靶值需低于同龄标准值20%,必要时行小梁切开术。
5、视力下降:视神经萎缩造成不可逆视野缺损,晚期出现管状视野。需每月检查视盘杯盘比,营养支持包括叶黄素、DHA补充,视神经减压术可延缓病情进展。
日常护理需维持稳定眼压,避免屏气动作如吹奏乐器,推荐游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饮食多摄入蓝莓、胡萝卜等富含抗氧化物质食物,控制每日液体摄入量不超过1.5升。建立24小时眼压监测曲线,记录昼夜波动情况,联合使用前列腺素衍生物、β受体阻滞剂等降眼压药物时需监测心率变化。早产儿及有家族史者应每半年进行裂隙灯和眼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