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腺结节可通过超声检查、细针穿刺活检、影像学评估、病理诊断、临床观察等方式明确性质。颌下腺结节可能由慢性炎症、涎石症、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慢性炎症:长期口腔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导致颌下腺导管阻塞,引发腺体慢性炎症性肿大。日常护理需保持口腔卫生,用淡盐水漱口,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发作期可短期使用头孢克洛、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2、涎石症:颌下腺导管内钙盐沉积形成结石,造成腺体反复肿胀疼痛。建议增加饮水量,咀嚼无糖口香糖促进唾液分泌,局部热敷缓解症状。结石较大时需行涎腺镜取石术或导管切开术。
3、多形性腺瘤:最常见的颌下腺良性肿瘤,表现为无痛性缓慢生长的圆形包块。确诊需依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治疗采用肿瘤包膜外切除术。术后需定期复查排除复发,避免颈部剧烈运动。
4、腺样囊性癌:具有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可能伴随面部麻木、舌肌瘫痪等神经侵犯症状。治疗需广泛切除联合颈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放疗。靶向药物如拉帕替尼、阿帕替尼可用于晚期病例。
5、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淋巴细胞浸润腺体,表现为双侧颌下腺对称性肿大。需检测抗SSA/SSB抗体确诊,采用羟氯喹调节免疫,配合人工唾液缓解口干症状。
日常饮食宜选择流质或软食,避免酸性食物刺激腺体分泌。适度按摩腺体区域促进引流,出现结节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变硬或固定粘连时需立即就诊。定期口腔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超声筛查可作为常规监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