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卧床并发症的出现时间与个体差异、护理质量密切相关,通常2-4周内可能发生压疮、肺炎、深静脉血栓等。主要风险包括肌肉萎缩、关节挛缩、泌尿系统感染、营养不良及心理障碍。
1、压疮风险: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导致缺血坏死,骶尾部、足跟等骨突部位高发。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气垫床或减压敷料,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预防。
2、肺部感染:长期仰卧位使痰液积聚,可能与吞咽功能减退、误吸有关。表现为发热、咳嗽浓痰。每日拍背排痰、床头抬高30度,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
3、深静脉血栓:下肢血流缓慢导致凝血异常,小腿肿胀疼痛是典型症状。穿弹力袜、踝泵运动每小时10次,严重时需注射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抗凝。
4、泌尿系统感染:导尿管使用或排尿不畅易引发,尿频尿急伴腰痛提示感染。每日会阴护理、尽早拔除导尿管,感染时选用左氧氟沙星或头孢曲松治疗。
5、肌肉关节退化:每周肌肉量减少10%-15%,关节僵硬进展迅速。每天被动关节活动3次,维持踝关节90度功能位,必要时使用支具防止足下垂。
卧床老人需保证每日1500-2000ml水分摄入,蛋白质补充达1.2-1.5g/kg体重。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四肢按摩,从远端向近心端手法轻柔。心理支持方面,每天保持30分钟交流,通过收音机、触摸等方式提供感官刺激。当出现持续发热、肢体不对称肿胀或意识改变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