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可通过胃肠减压、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灌肠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肠扭转、肠道肿瘤、粪石堵塞、肠套叠等原因引起。
1、胃肠减压:通过鼻胃管引流胃肠道内容物,减轻肠腔压力。适用于早期不完全性肠梗阻,能缓解腹胀呕吐症状,配合禁食禁水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需监测引流液性状和量。
2、药物治疗:常用解痉药如山莨菪碱、镇痛药如曲马多、抗生素如头孢曲松。药物可缓解肠痉挛和感染,适用于炎症或痉挛导致的梗阻。需警惕麻痹性肠梗阻禁用促动力药。
3、营养支持:采用肠外营养补充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长期梗阻患者易出现电解质紊乱,需监测血钾、钠水平。梗阻解除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制剂。
4、灌肠治疗:温盐水或甘油灌肠可软化粪便,解除粪块堵塞。适用于低位结肠梗阻,操作需注意压力控制。禁忌用于肠缺血或腹膜炎患者。
5、手术治疗:肠切除吻合术适用于绞窄性肠梗阻,肠造瘘术用于高风险患者。手术指征包括持续腹痛、腹膜刺激征、影像学显示肠缺血。肿瘤性梗阻需同期处理原发病灶。
梗阻期间应禁食高纤维食物,恢复期从流质逐步过渡至低渣饮食。适度腹部按摩配合腹式呼吸训练有助于肠道蠕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预防粘连性梗阻复发,长期随访需关注营养状况和排便习惯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