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牙可能由精神压力、睡眠姿势异常、牙齿咬合异常、神经系统紊乱、胃肠道寄生虫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心理疏导、口腔矫正器、驱虫治疗等方式干预。
1、精神因素:
长期焦虑或压力会导致咀嚼肌不自主收缩,夜间磨牙发生率达70%。建议通过正念冥想、深呼吸训练缓解紧张情绪,睡前避免饮用咖啡或观看刺激性内容。
2、口腔问题:
牙齿排列不齐或缺失牙可能改变咬合关系,刺激三叉神经反射弧。口腔科检查可发现牙尖磨损或颊黏膜白斑,定制咬合垫能减少牙齿直接摩擦。
3、睡眠障碍:
快速眼动睡眠期肌张力异常升高与磨牙相关。保持侧卧姿势、调节卧室温度至22℃有助于改善,持续打鼾者需进行多导睡眠监测。
4、神经病变:
帕金森病或多发性硬化可能伴随基底节功能紊乱,表现为晨起头痛和颞下颌关节弹响。神经科检查可发现肌电图异常,小剂量肉毒杆菌注射能暂时缓解症状。
5、寄生虫感染:
蛔虫分泌的神经毒素可能刺激肠道神经丛,儿童磨牙合并脐周疼痛需考虑。粪便检测虫卵阳性者可服用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驱虫药。
日常可增加钙镁含量高的食物如牛奶、菠菜,避免咀嚼硬物或口香糖。进行颈部放松操和下颌关节热敷,持续两周无改善需拍摄颞下颌关节MRI。孕妇及青少年出现磨牙应优先排除缺铁性贫血,必要时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