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盆腔炎可能由性传播感染、宫腔操作后感染、邻近器官炎症扩散、卫生习惯不良、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疼痛管理、卧床休息、热敷缓解、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性传播感染:
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不洁性行为或频繁更换性伴侣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患者常出现下腹剧痛、异常阴道分泌物或性交后出血,需通过宫颈分泌物培养确诊。治疗首选头孢曲松联合多西环素,性伴侣需同步治疗。
2、医源性感染:
人工流产、宫腔镜检查等侵入性操作可能破坏生殖道屏障,导致细菌上行感染。术后发热超过38℃伴脓性分泌物需警惕,超声可见输卵管增粗或盆腔积液。静脉注射克林霉素联合庆大霉素可覆盖厌氧菌,严重者需腹腔镜引流。
3、邻近炎症扩散:
阑尾穿孔、憩室炎等腹腔感染可通过淋巴系统波及盆腔,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特征性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转为全下腹痛,CT显示肠管粘连。除抗生素外,需处理原发病灶,必要时行肠造瘘术。
4、卫生管理不足:
经期使用不洁卫生棉条、阴道冲洗会破坏正常菌群平衡。典型症状在月经后期加重,可伴有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征。每日温水清洗外阴、更换纯棉内裤有助于恢复,疼痛期可服用布洛芬。
5、免疫防御削弱: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HIV感染等状态下,普通阴道定植菌可能发展为致病菌。病情进展迅速易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实验室检查显示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需采用广谱抗生素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脓肿直径>5cm需穿刺引流。
急性盆腔炎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选择高蛋白饮食如鱼肉、鸡蛋促进组织修复,每日饮水2000ml以上。急性期过后可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但需避免骑自行车等压迫盆腔的运动。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定期复查血常规和CRP直至炎症指标完全正常,遗留慢性盆腔痛者需配合物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