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静脉炎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病变范围和基础疾病,轻症可通过抗凝治疗缓解,重症可能引发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该病通常由静脉损伤、血流淤滞、高凝状态、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静脉损伤:外伤、静脉穿刺或化学刺激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急性期需卧床抬高患肢,局部冷敷缓解红肿热痛,慢性期穿戴弹力袜促进血液回流。
2、血流淤滞:长期卧床、久坐或静脉曲张患者易出现血液淤积。建议每小时活动踝关节,进行空中踩单车运动,严重者需使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扩展。
3、高凝状态:妊娠、肿瘤或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患者血液黏稠度增高。需筛查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必要时联合使用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新型口服抗凝药。
4、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侵入静脉引发化脓性炎症。表现为发热、条索状硬结伴脓性渗出,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克林霉素等抗生素,合并脓肿时需切开引流。
5、自身免疫病:白塞病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累及血管。可能伴随口腔溃疡、网状青斑,需采用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控制免疫反应,监测抗心磷脂抗体水平。
日常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摄入深海鱼、纳豆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改善血液循环,急性期过后可进行游泳、快走等低冲击运动。出现呼吸困难、咯血等肺栓塞征兆时需立即急诊处理,慢性患者每3个月复查血管超声评估血栓溶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