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通常伴随痔核形成,但临床表现存在个体差异。痔核是肛垫病理性肥大下移形成的血管团,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类。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表面覆盖黏膜;外痔位于齿状线下方,表面为皮肤;混合痔则兼具两者特征。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肛周瘙痒或排便出血而无明显痔核脱出,这种情况常见于早期内痔或静脉曲张型外痔。痔核体积与症状严重程度并非绝对相关,微小痔核可能因血栓形成引发剧烈疼痛,而较大痔核在无炎症时可能仅有轻微坠胀感。
1、内痔特征:齿状线以上黏膜下静脉丛扩张形成,早期以无痛性便血为主要表现,出血呈鲜红色且与粪便分离。Ⅱ度以上内痔排便时痔核脱出但可自行回纳,Ⅳ度内痔则需手动复位或长期脱垂于肛外。可能与长期便秘、妊娠期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温水坐浴和高纤维饮食可缓解症状。
2、外痔表现:肛管皮下静脉丛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分为结缔组织型、静脉曲张型、血栓型及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起病急骤,肛缘出现紫黑色硬结伴剧痛;静脉曲张型在久站久坐后加重。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和规律提肛运动有助于改善循环。
3、混合痔特点:兼有内外痔双重特征,齿状线上下静脉丛相互吻合形成整体。常见环状脱垂和肛门溢液,易继发肛周湿疹。可能与遗传性静脉壁薄弱、长期腹泻等因素有关,必要时需行痔上黏膜环切术或外剥内扎术治疗。
4、无症状痔核:约40%人群存在痔核但无自觉症状,肛镜检查可见黏膜隆起。这类痔核属于代偿性血管垫,在维持肛门密闭性中起重要作用。保持每日2000ml饮水量和定时排便习惯可延缓病情进展。
5、特殊类型痔:包括嵌顿痔和贫血性痔,前者因脱出痔核绞窄坏死需急诊手术,后者因长期慢性失血导致血红蛋白低于60g/L。老年患者痔核易纤维化,青年患者多见急性血栓形成。
痔疮患者应增加全谷物、火龙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避免久坐超过2小时,排便时控制时间在5分钟以内。提肛运动每日3组、每组15次能增强盆底肌力量,便后使用肤痔清软膏外涂可减轻炎症。当出现持续出血、痔核不能回纳或剧烈疼痛时,需及时至肛肠科进行肛门指诊和肛门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