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产期可通过末次月经计算法、超声测量法、受孕日计算法、基础体温曲线法、宫高测量法等方式推算。预产期通常由月经周期规律性、胚胎发育速度、排卵时间差异、子宫环境适应性、孕妇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
1、末次月经法:
以末次月经第一天为基准,月份加9或减3,日期加7。该方法适用于月经周期28天的女性,误差约±2周。月经不规律者需结合超声校正,排卵延迟会导致预产期后移。
2、超声测量法:
妊娠早期通过头臀径CRL测量最准确,孕中期通过双顶径BPD和股骨长FL推算。8-12周超声误差±5天,20周后误差增至±2周。多胎妊娠需单独测量每个胎儿。
3、受孕日计算:
明确受孕日期时,预产期为受孕日+266天。辅助生殖技术中,体外受精日期视为受孕日。自然受孕需结合排卵试纸、体温监测确定排卵日,精子存活时间会影响计算精度。
4、基础体温法:
持续高温相18天以上提示妊娠,从体温最低点排卵日加267天。需连续测量3个月经周期建立基准,体温波动、夜间睡眠不足可能影响判断。
5、宫高评估法:
孕20周后测量耻骨联合到宫底高度,宫高厘米数约等于孕周数。多胎妊娠、羊水异常、孕妇体型等因素会导致偏差,需每4周动态评估。
建议孕妇记录末次月经起始日,孕7-8周完成首次超声确认孕周。孕期保持适度运动如孕妇瑜伽、散步,增加富含叶酸的深绿色蔬菜和优质蛋白摄入,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预产期前后两周分娩均属正常范围,出现规律宫缩、破水或胎动异常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