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恒瑞医药旗下子公司瑞石生物的艾玛昔替尼成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申请受理,成为首个国产新一代JAK1抑制剂迈出的重要一步。
1、特应性皮炎蓝海市场迎来爆发期 JAK1抑制剂疗效出众
中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增长。从2018年的20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4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8.92%。然而,与全球成熟的免疫市场相比,中国的免疫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潜力巨大。特应性皮炎属于皮肤自免领域,患者人群庞大,是目前自身免疫领域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之一。据统计,多达20%的儿童和1%-3%的成年人受到这种疾病的困扰。截至2020年,中国约有6570万名特应性皮炎患者,其中约50%为儿童和青少年患者。预计到2025年,患者数量将增加到7510万,其中约30%为中重度患者。这为特应性皮炎治疗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尽管目前中国特应性皮炎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约为6亿美元,但近年来创新药物如度普利尤单抗和乌帕替尼相继获批上市。据预测,中国特应性皮炎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预计在2024年达到约15亿美元,在2030年达到约43亿美元,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特应性皮炎发病机理复杂,传统治疗通常采用保湿剂、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方法,目前临床用药分为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常用的外用药主要有外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抗生素(莫匹罗星、夫西地酸)。常用的口服药有抗组胺药(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甲氨蝶呤)。但长期使用激素可能带来副作用,而非选择性免疫抑制剂会整体抑制免疫系统,引发潜在风险。特定靶向药物如度普利尤单抗的出现提升了治疗标准,并成为热门药物。而第二代JAK1抑制剂如乌帕替尼和阿布昔替尼的上市进一步补充了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这些新药物在安全性方面表现良好,临床地位持续上升。
2、JAK1抑制剂:全球市场蓬勃,国内市场待爆发
JAK1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与免疫调节密切相关。JAK1抑制剂通过抑制JAK1激酶的活性,来减少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活化,对某些免疫相关疾病有治疗效果。全球已有多款JAK1药物获批,特异性JAK1抑制剂改善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问题,但目前获批的JAK1抑制剂仍未完全获得认可。第二代JAK1抑制剂虽然在选择性和安全性方面优于第一代,但对JAK2的抑制作用可能导致贫血等不良反应,并因上市时间短、风险评估不完善而受到FDA的黑框警告。因此,提升JAK1的选择性并进一步改良JAK1抑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已成为该领域最主流的研发方向。全球JAK1抑制剂市场规模高速增长,2022年销售额约100亿美元,主要由芦可替尼、托法替布、巴瑞替尼和乌帕替尼等组成。第二代JAK1抑制剂销售额持续增长,逐渐占据临床地位,有望取代第一代产品,引领临床用药的升级。国内JAK1抑制剂市场规模尚未充分发掘,目前有5款JAK1抑制剂获批上市,市场主要由第一代JAK1抑制剂组成。第二代JAK1抑制剂才刚刚进入中国市场,但因为它创新的治疗机制和较高的疗效,加上日渐上升的自免疾病患病率,第二代JAK1抑制剂在中国市场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JAK1抑制剂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0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81亿元。
2022年国内获批上市的JAK1抑制剂销售情况
恒瑞医药及其子公司瑞石生物在2023年3月在美国皮肤病学会(AAD)年会的重要分会场上发布了JAK1抑制剂艾玛昔替尼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艾玛昔替尼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表现优异,这让它在特应性皮炎市场上取得了竞争优势,如果成功上市,极有可能迅速成为特应性皮炎治疗领域的主要JAK1抑制剂。
3、结语
随着TNF抗体治疗地位的提升以及新生物制剂如IL抗体的引入,创新药在自身免疫领域的作用越发重要。JAK1抑制剂作为独特的小分子创新药,在自身免疫领域具备疗效优异、用药方便、安全性良好的独特竞争优势,很大可能快速扩大市场份额,成为新一代核心产品。目前国内已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的JAK1抑制剂是辉瑞的阿布昔替尼片和艾伯维的乌帕替尼,尚未有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JAK1抑制剂获得批准上市,艾玛昔替尼如若成功上市,将会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并且可能降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成本,减少对进口药物的依赖,提高药物供应的稳定性,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获得治疗所需的药物。除此之外,还能刺激医药研发和创新动力,推动国内医药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提高特应性皮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