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可通过病因、症状特点及检查手段区分。原发性痛经多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无器质性病变;继发性痛经常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疾病引发,需结合影像学或腹腔镜检查确诊。
原发性痛经主要因月经期子宫内膜前列腺素水平升高,导致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和缺血。继发性痛经多与盆腔器质性疾病相关,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刺激、子宫腺肌病引起的子宫增大及肌层纤维化。
原发性痛经通常在初潮后1-2年内出现,疼痛集中于月经前1-2天,呈阵发性下腹坠胀。继发性痛经发病年龄较晚,疼痛持续时间更长且进行性加重,可能伴随性交痛或排便痛。
原发性痛经多伴有恶心、头痛等全身症状,但无盆腔异常体征。继发性痛经常合并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妇科检查可能触及子宫压痛或附件区包块。
原发性痛经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即可初步判断。继发性痛经需借助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形态,CA125检测辅助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必要时行腹腔镜探查明确病灶位置。
原发性痛经以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萘普生、塞来昔布和短效避孕药为主。继发性痛经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GnRH-a类药物亮丙瑞林、戈舍瑞林,子宫腺肌病严重者需考虑子宫切除术。
日常护理中可尝试热敷下腹部缓解痉挛,规律进行瑜伽或游泳等舒缓运动。饮食注意减少生冷刺激食物摄入,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三文鱼、亚麻籽。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非经期疼痛,应及时就诊排除盆腔病变。继发性痛经患者需每6-12个月复查超声,监测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