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炎症性疾病,可能由乙醇代谢产物损伤、氧化应激、肠道菌群紊乱、免疫异常、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戒酒、营养支持、保肝药物、并发症管理、肝移植等方式治疗。
1、代谢损伤:乙醇在肝脏代谢为乙醛和乙酸,过程中产生大量自由基,导致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长期饮酒使线粒体功能受损,三酰甘油堆积形成脂肪变性。治疗需严格戒酒,补充维生素E、谷胱甘肽等抗氧化剂。
2、氧化应激:酒精代谢消耗NAD+导致还原应激,促进促炎因子TNF-α、IL-6释放。肝星状细胞激活后分泌胶原纤维,逐步发展为肝纤维化。建议增加ω-3脂肪酸摄入,食用蓝莓、西兰花等富含多酚类食物。
3、肠道失衡:乙醇破坏肠黏膜屏障,内毒素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激活库普弗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伴随腹胀、腹泻等肠漏症状,需补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限制高脂饮食。
4、免疫异常:酒精改变肝脏抗原呈递功能,CD4+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加重肝损伤。可能出现低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临床常用甘草酸制剂、水飞蓟宾等抗炎保肝药物。
5、遗传因素:ADH1B、ALDH2基因多态性影响酒精代谢效率,PNPLA3基因突变促进脂肪沉积。这类患者易进展为肝硬化,终末期需考虑肝动脉化疗栓塞或活体肝移植手术。
日常需保证每日35kcal/kg热量摄入,蛋白质选择乳清蛋白、深海鱼等优质来源。有氧运动建议每周5次快走或游泳,每次30分钟。监测肝功能指标时重点关注AST/ALT比值及GGT水平,出现黄疸或腹水需立即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