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是否需住院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轻症可通过补液、饮食调整缓解,重症需静脉补液或抗生素治疗。胃肠炎通常由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免疫异常等因素引起。
1、病毒性感染:
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感染是胃肠炎常见病因,表现为水样腹泻、低热。治疗以口服补液盐为主,避免高糖饮食,可适量摄入米汤、苹果泥。
2、细菌性感染:
沙门氏菌、志贺菌感染可能导致血便或高热,需粪便培养确诊。轻症用蒙脱石散调节肠道菌群,重症需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治疗。
3、食物中毒:
误食变质海鲜或隔夜饭菜后,毒素刺激胃肠黏膜引发呕吐。发病6小时内需催吐或洗胃,后期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调节微生态平衡。
4、药物刺激: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损伤胃黏膜,出现上腹隐痛。停用刺激药物后,改用铝碳酸镁、瑞巴派特等黏膜保护剂修复损伤。
5、免疫异常:
克罗恩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伴随持续腹痛、体重下降,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需肠镜检查确诊,严重时需英夫利昔单抗生物制剂或肠段切除术。
胃肠炎患者应选择低纤维的软烂食物如山药粥、龙须面,避免牛奶等产气饮品。急性期每日补充2000ml以上淡盐水,恢复期可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出现持续48小时以上呕吐、意识模糊、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时需急诊留观,儿童及老年人尤其需警惕电解质紊乱风险。居家护理期间建议准备口服补液盐III、电子体温计、便隐血检测试纸等监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