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期与血糖控制、并发症管理密切相关,通过规范治疗可接近正常寿命。关键因素包括血糖监测、药物干预、饮食调整、运动习惯、并发症筛查。
1、血糖监测:定期检测空腹及餐后血糖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血糖波动大可能加速血管病变,建议每周至少测量3次指尖血糖,配合每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持续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肾脏、视网膜等微血管。
2、药物干预:二甲双胍作为基础用药可改善胰岛素抵抗,格列美脲促进胰岛素分泌,SGLT-2抑制剂类如达格列净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药物联用需根据胰岛功能调整,避免低血糖事件发生。
3、饮食调整:采用低升糖指数饮食,每日主食控制在200-250克,优先选择燕麦、糙米等粗粮。蛋白质摄入以鱼禽蛋豆为主,严格限制精制糖和饱和脂肪,每日蔬菜摄入不少于500克。
4、运动习惯: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抗阻训练每周2-3次可增加肌肉葡萄糖摄取,运动前后需监测血糖防止波动。体重管理对肥胖患者尤为重要。
5、并发症筛查:每年需进行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合并高血压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使用ACEI类药物如培哚普利兼具肾脏保护作用。
患者需建立长期随访计划,内分泌科每3个月复诊评估治疗方案。保持BMI在18.5-24之间,戒烟限酒,保证7小时睡眠。通过综合管理,多数患者可维持20-30年以上的预期寿命,主要死亡风险来自未控制的心脑血管并发症而非糖尿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