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蛋白血症指血液中总蛋白或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营养不良、消化吸收障碍、肝脏合成功能下降、肾脏丢失过多、慢性炎症消耗等原因引起。
1、营养不良: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或热量缺乏会导致血浆蛋白合成原料短缺。建议增加鸡蛋、鱼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摄入,每日蛋白质摄入量需达到1-1.5g/kg体重。素食者可通过藜麦、鹰嘴豆等植物蛋白补充。
2、消化吸收障碍:慢性胃炎、乳糜泻等疾病影响蛋白质分解吸收。需治疗原发病,选择易消化的乳清蛋白粉或短肽型营养制剂,配合维生素B族改善吸收功能。
3、肝脏疾病: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至正常30%以下。需限制钠盐摄入,使用支链氨基酸制剂,必要时输注人血白蛋白维持胶体渗透压。
4、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导致每日流失超过3.5g蛋白质。需采用ACEI类药物减少尿蛋白,配合低脂优质蛋白饮食,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
5、慢性消耗:肿瘤、结核等疾病加速蛋白质分解代谢。需提供1.2-1.5倍常规蛋白需求,优先选择富含ω-3脂肪酸的三文鱼、亚麻籽等抗炎食物。
患者应定期监测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合并水肿时限制每日饮水量在1500ml以内。适度进行抗阻训练可促进蛋白质合成,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肌肉萎缩。烹饪方式建议采用蒸煮炖等低温处理,减少高温油炸造成的蛋白质变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