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期间需关注营养均衡、定期产检、适度运动、心理调适及规避风险因素,通过科学管理保障母婴健康。
1、营养补充:孕妇需每日摄入400微克叶酸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增加20-50%铁元素需求预防贫血,钙摄入量应达1000毫克支持胎儿骨骼发育。膳食以深绿色蔬菜、瘦牛肉、低汞鱼类为主,避免生肉、未经巴氏消毒乳制品。妊娠糖尿病高风险人群需控制精制糖摄入,采用全谷物替代白米白面。
2、产检监测: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完成11次规范化产前检查。孕12周前完成NT超声及早期唐筛,24周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28周后每两周胎心监护。特殊人群需增加胎儿心脏超声、无创DNA检测等项目,妊娠高血压患者需每周监测尿蛋白及血压变化。
3、科学运动:健康孕妇每周应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孕妇瑜伽、快走等。避免跳跃、仰卧起坐等腹部受压动作,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40次/分钟。出现阴道流血、规律宫缩应立即停止运动,前置胎盘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卧床。
4、心理管理:约18%孕妇会出现产前焦虑或抑郁,可通过正念冥想、艺术疗法缓解。建立孕妇互助小组,每天与胎儿进行10分钟胎教对话。配偶应参与每次产检学习分娩知识,共同参加拉玛泽呼吸法培训课程。
5、风险规避:妊娠前三个月避免接触X射线、农药等致畸物,慎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远离装修污染环境,乘坐交通工具系好专用安全带。孕晚期避免长时间仰卧,采用左侧卧位改善胎盘供血,出现破水、胎动异常需立即急诊。
孕期饮食应遵循彩虹原则每日摄入5种颜色蔬果,运动选择游泳等低冲击项目,睡眠保证7-9小时并使用孕妇枕缓解腰背压力。建议准备待产包时包含妊娠纹按摩油、胎心监测仪等实用物品,参加医院分娩预演课程熟悉产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