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泌素瘤可能由胃窦G细胞增生、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反酸、腹泻等症状。
胃泌素瘤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烧灼样疼痛,疼痛程度与胃酸分泌量呈正相关。过量胃酸刺激胃黏膜导致炎症反应,疼痛多在餐后加重,服用抑酸药物可暂时缓解。疼痛可能放射至背部,易被误诊为普通胃炎或消化性溃疡。
胃酸过度分泌导致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失调,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产生烧灼感。患者夜间平卧时症状加重,可能伴随咽喉异物感。长期反流可引发巴雷特食管等并发症,需通过24小时食管pH监测确诊。
高胃酸环境使小肠黏膜受损,影响营养物质吸收。腹泻多为水样便,每日可达10-20次,严重时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粪便检测可见脂肪滴,与胰源性腹泻不同,这种腹泻不会因禁食而缓解。
约20%患者出现呕血或黑便,与胃十二指肠多发溃疡有关。溃疡常位于非典型部位如空肠,常规抗溃疡治疗效果差。出血可能引发贫血,表现为乏力、心悸等,胃镜检查可见黏膜糜烂灶。
长期消化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患者体重进行性减轻。胃酸破坏胰脂肪酶活性,脂肪吸收率降低至60%以下。伴随食欲亢进却体重减轻是该病特征性表现,需与甲状腺功能亢进鉴别。
胃泌素瘤患者需限制咖啡因、辛辣食物摄入,选择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如燕麦、南瓜。建议分餐制每日5-6次,餐后保持直立位30分钟。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需长期服用,定期监测血清胃泌素水平。出现持续呕吐或柏油样便时需立即就医,手术治疗包括肿瘤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