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息肉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和胃肠道多发息肉,可能由STK11基因突变、家族遗传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内镜下息肉切除、手术切除等方式治疗。
黑斑息肉综合征与STK11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细胞生长调控。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患者子女有50%遗传概率。建议有家族史者进行基因筛查。
患者常在口唇、颊黏膜等部位出现黑色素沉着斑,直径多小于5毫米。这些色素斑多在儿童期出现,随年龄增长可能增多或颜色加深。皮肤病变通常无需特殊治疗。
胃肠道息肉可分布于整个消化道,以空肠最常见。息肉多为错构瘤性,可能引起腹痛、肠套叠等症状。定期胃肠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息肉。
胃肠道息肉有恶变可能,尤其直径超过1厘米者风险更高。患者需每1-2年进行胃肠镜监测,发现可疑病变应及时处理。乳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发生率也高于普通人群。
小息肉可通过内镜下电凝切除,较大息肉或癌变倾向者需手术切除肠段。对于反复出血或梗阻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治疗。术后仍需长期随访监测。
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苹果,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度进行散步、游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肠套叠。日常需注意观察排便情况,记录腹痛发作频率,按医嘱定期复查胃肠镜、超声等检查。出现持续腹痛、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