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性斜视可能由眼外肌发育异常、颅脑损伤、甲状腺相关眼病、神经系统病变、外伤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棱镜矫正、肉毒杆菌注射、眼肌手术、视觉训练、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眼外肌发育不平衡是常见诱因,上直肌或下斜肌功能亢进会导致眼球垂直偏斜。先天性病例多表现为出生后6个月内出现单眼上飘,可通过Faden手术或肌肉后退术调整肌力。日常可进行交替遮盖训练改善双眼协调性。
眼眶骨折或头部外伤可能损伤动眼神经或滑车神经,引发上斜肌麻痹。典型症状为头部代偿性倾斜和复视,急性期可使用三棱镜临时矫正。神经损伤超过6个月未恢复者,需考虑Harada-Ito手术调整肌腱附着点。
格雷夫斯病引起的甲状腺相关眼病会导致眼外肌纤维化,以下直肌最易受累。患者除眼球上转受限外,常伴眼睑退缩和结膜充血。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期需行眼眶减压术联合垂直肌移位术。
中脑或第四脑室病变可能影响滑车神经核,导致获得性上斜肌麻痹。伴随旋转性复视和垂直视物偏移,需通过MRI排查肿瘤或梗死。药物治疗包括甲钴胺营养神经,严重者需行同侧下斜肌减弱术。
分离性垂直偏斜表现为交替性上飘,与双眼融合功能缺陷相关。特征性体征为遮盖试验时被盖眼自发上移,非手术治疗可采用肉毒杆菌素注射上直肌。若合并水平斜视,需联合内外直肌手术矫正。
患者应保持规律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单眼遮盖。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和Omega-3脂肪酸,三文鱼和菠菜有助于神经修复。推荐进行眼球追随训练,如用笔尖做上下追踪练习。出现突发复视或伴头痛呕吐时需急诊排查颅内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