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细菌感染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静脉输液支持、体温调节、感染源控制、免疫增强等方式干预。新生儿细菌感染通常由母体垂直传播、分娩环境暴露、皮肤屏障薄弱、免疫功能低下、医疗器械污染等原因引起。
针对新生儿细菌感染首选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曲松、氨基糖苷类如阿米卡星等药物,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方案。严重感染需联合用药并监测肝肾功能。
新生儿脱水或喂养困难时需静脉补充葡萄糖电解质溶液,维持每日60-100ml/kg液体量。早产儿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避免发生心力衰竭或颅内出血。
感染患儿易出现体温不稳定,需使用暖箱维持36.5-37.5℃中性温度。发热时采用物理降温,体温过低者用预热的毯子包裹,禁止使用酒精擦浴。
脐炎需每日用碘伏消毒脐部,皮肤脓疱疮需无菌穿刺引流。医院获得性感染需排查呼吸机管道、留置导管等潜在污染源,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母乳喂养提供分泌型IgA等保护因子,早产儿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延迟洗澡至出生24小时后,避免破坏皮肤酸性保护膜。
日常护理需保持室温26-28℃,湿度55%-65%,每3小时监测一次生命体征。母乳喂养者注意母亲手部及乳头清洁,人工喂养需严格消毒奶具。观察患儿有无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表现,出现抽搐或皮肤瘀斑需紧急就医。出院后定期随访听力筛查与神经发育评估,预防后遗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