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骨肉瘤可能由遗传因素、放射线暴露、骨代谢异常、基因突变、慢性炎症刺激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局部肿块、疼痛、牙齿松动、面部麻木、病理性骨折等症状。
颌面部骨肉瘤早期症状常表现为无痛性硬质肿块,多位于下颌骨或上颌骨区域。肿块生长迅速,表面皮肤可能出现静脉曲张或温度升高。随着肿瘤进展,肿块可导致面部轮廓改变,影响咀嚼和言语功能。触诊时肿块固定且边界不清,部分患者伴有压痛感。
疼痛是颌面部骨肉瘤典型症状,初期为间歇性钝痛,逐渐发展为持续性剧痛。疼痛在夜间加重,普通止痛药难以缓解。疼痛可能与肿瘤侵犯骨膜神经、病理性骨折或局部炎症反应有关。部分患者疼痛放射至耳部或头部,易被误诊为牙源性疾病。
肿瘤侵蚀牙槽骨可导致牙齿移位或异常松动,常被误认为牙周病。牙齿松动多伴随牙龈肿胀、出血,但无明确牙周袋形成。X线检查可见牙根周围骨质破坏呈"日光放射"状改变。这种症状在无龋齿或牙周病史的青少年患者中更具提示意义。
肿瘤压迫或侵犯三叉神经分支时,可出现下唇麻木、颊部感觉异常等神经症状。下颌神经受累表现为下唇及颏部皮肤感觉减退,上颌神经受累可导致眶下区麻木。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可能伴随咀嚼肌无力或张口受限。
晚期患者因骨质严重破坏可发生自发性骨折,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颌骨断裂。骨折后疼痛急剧加重,伴有明显咬合错乱和面部畸形。病理性骨折愈合困难,常需手术干预。骨折线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和异常骨化影。
颌面部骨肉瘤患者需保证高蛋白饮食如鱼肉、鸡蛋、豆制品,配合维生素D和钙质补充。适度进行面部肌肉放松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骨折风险。日常护理需注意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和抗菌漱口水。出现持续疼痛或快速增大的肿块时,应立即就诊口腔颌面外科,通过CT、MRI和活检明确诊断。早期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