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癌是发生于女性外阴部位的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外阴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官,临床表现为外阴肿块、溃疡、瘙痒或疼痛。
1、发病部位:
外阴癌多发生在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及会阴体等区域,少数可累及尿道或肛门周围。病灶早期可能呈现为局部皮肤增厚、色素沉着或白斑,随病情进展发展为菜花样肿物或经久不愈的溃疡。
2、高危因素:
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持续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其他风险包括长期外阴瘙痒症、外阴上皮内瘤变、免疫抑制状态、吸烟及多性伴侣史。60岁以上绝经女性发病率较高。
3、病理类型:
约90%为鳞状细胞癌,其余包括基底细胞癌、腺癌及黑色素瘤等特殊类型。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需通过免疫组化检测p16蛋白表达辅助判断HPV相关性。
4、转移途径:
肿瘤可通过直接浸润扩散至阴道、尿道或肛门,淋巴转移首先累及腹股沟浅淋巴结,晚期可能转移至盆腔深部淋巴结。血行转移多见于肺、骨等远处器官。
5、治疗原则:
早期患者建议根治性手术切除,中晚期需结合放化疗。手术方式包括广泛局部切除术、外阴根治术及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靶向药物帕博利珠单抗可用于PD-L1阳性患者。
日常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刺激,穿着透气棉质内裤。定期妇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癌前病变,HPV疫苗接种可预防70%相关病例。出现持续外阴溃疡、出血或形态改变时应及时就诊,术后患者需长期随访监测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