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可通过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污染物间接传播等方式传播。
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呼吸道分泌物中的麻疹病毒会以飞沫形式悬浮在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后可能被感染,这是麻疹最常见的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在密闭空间或人群密集场所风险更高。
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时,病毒可能通过眼结膜、鼻黏膜等部位进入人体。接触患者皮疹渗出液或呼吸道分泌物后未及时清洁双手,再触摸口鼻眼等部位也可导致感染。家庭成员或医护人员接触风险较高。
麻疹病毒可在空气中存活长达2小时,悬浮的病毒颗粒可能被远距离吸入。这种传播方式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尤为显著,如教室、候诊室等公共场所。空气传播是麻疹易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
孕妇在妊娠期感染麻疹病毒时,可能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这种传播方式可导致先天性麻疹综合征,表现为胎儿发育迟缓、先天性心脏病等。新生儿出生后也可能通过产道接触病毒分泌物而感染。
病毒可附着在患者接触过的物品表面,如玩具、餐具、门把手等。健康人触摸被污染的物体后,病毒经手-口途径进入体内。麻疹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小时,幼儿园、医院等场所需加强物品消毒。
预防麻疹传播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接种麻疹疫苗、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患者、勤洗手消毒等。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4天,接触者需观察21天。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动物肝脏,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护理时注意患者皮肤清洁避免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