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南 > 资讯详情

脱肛可能由长期便秘、分娩损伤、慢性咳嗽、盆底肌松弛、直肠黏膜脱垂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提肛运动、硬化剂注射、直肠悬吊术、黏膜切除术、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

1、长期便秘:

排便时过度用力会增加腹压,导致直肠黏膜或全层逐渐下移。改善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芹菜,每日饮水量不低于1500毫升,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可缓解症状。

2、分娩损伤:

经阴道分娩可能造成盆底神经肌肉损伤,与多次分娩、胎儿过大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排便失禁、会阴坠胀感。凯格尔运动可增强盆底肌力量,必要时需进行会阴修补术。

3、慢性咳嗽:

持续性咳嗽导致腹压反复升高,促使直肠向下移位。控制呼吸道疾病如使用布地奈德、孟鲁司特等药物,戒烟并避免冷空气刺激有助于减少腹压波动。

4、盆底肌松弛:

年龄增长或激素水平变化导致结缔组织弹性下降,可能与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相关,常见肛门潮湿、异物脱出症状。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电刺激可改善肌肉张力,重度者需行Altemeier手术。

5、直肠黏膜脱垂:

直肠壁黏膜层与肌层分离脱落,多伴随痔疮或炎症性肠病,典型症状为排便后肿物脱出。黏膜下注射聚桂醇可促进粘连,环状吻合器痔上黏膜切除术能彻底去除病变组织。

日常需避免久坐久站,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快走或游泳等低冲击运动,饮食中增加火龙果、奇亚籽等润肠食物,排便后及时清洁并温水坐浴。若出现肛门出血、嵌顿等情况需立即就医,手术治疗后应定期复查肛门镜。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眼睛几度为高度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