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血栓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血管介入手术、外科取栓手术、长期康复管理等方式治疗。下肢动脉血栓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外伤、血液高凝状态、血管炎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能阻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发挥作用,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治疗期间需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出血,同时观察牙龈、皮肤有无异常出血点。
2、溶栓治疗:
急性期可采用尿激酶、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直接溶解血栓。该方法适用于发病6小时内的早期患者,需在监护室进行心电监测。溶栓后可能出现穿刺部位血肿或内脏出血等并发症,需绝对卧床24小时。
3、血管介入: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能快速恢复血流。医生通过导管将球囊送至狭窄部位扩张血管,必要时放置金属支架。术后需服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预防支架内再狭窄,术后1个月避免负重活动。
4、外科手术:
Fogarty导管取栓术和动脉旁路移植术适用于大血管闭塞。取栓术通过切开血管直接清除血栓,旁路移植术则建立新的血流通道。术后需观察肢体皮温、脉搏恢复情况,警惕再灌注损伤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
5、长期管理: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并保持低脂饮食。每周进行3次30分钟快走或游泳改善侧支循环,穿戴梯度压力袜预防水肿。每3个月复查血管超声,监测D-二聚体等血栓标志物水平。
日常需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外伤,室温控制在22-26℃促进血液循环。饮食选择深海鱼、燕麦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限制动物内脏摄入。康复期可进行踝泵运动、直腿抬高训练,出现肢体苍白、剧痛需立即就医。长期随访显示规范治疗患者5年通畅率可达70%以上,但需终身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