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水肿与黄斑变性可通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预后差异进行区分。
1、发病机制:
黄斑水肿多由视网膜血管渗漏导致液体积聚,常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变性则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退化相关,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
2、临床表现:
黄斑水肿患者主诉视物变形、中心视力模糊,眼底检查可见黄斑区增厚反光;黄斑变性表现为渐进性中心视力丧失,干性型可见玻璃膜疣,湿性型伴有视网膜下出血或渗出。
3、诊断方法: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黄斑水肿可显示视网膜层间积液,荧光血管造影可见渗漏点;黄斑变性诊断需结合眼底自发荧光、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湿性型可见脉络膜新生血管。
4、治疗手段:
黄斑水肿采用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阿柏西普、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或激光治疗;黄斑变性干性型以抗氧化剂叶黄素、玉米黄质为主,湿性型需抗VEGF药物贝伐单抗或光动力疗法。
5、预后差异:
黄斑水肿经及时治疗多数视力可改善,复发与基础疾病控制相关;干性黄斑变性进展缓慢但不可逆,湿性型未治疗可致永久性中心视力丧失,需终身随访管理。
日常需增加深色蔬菜摄入如菠菜、羽衣甘蓝,补充Omega-3脂肪酸三文鱼、亚麻籽,避免强光刺激并定期进行Amsler方格表自查,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接受散瞳眼底检查,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糖并每半年进行眼科评估,吸烟者需立即戒烟以降低病变进展风险。